当前位置:首页>安徽在线>公益

非遗普法:青春护传承,安农大在行动

时间:2025-07-07 12:50:08 来源:商广网 阅读:36841次

骄阳似火,热情更胜。在盛夏七月,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“链守竹脉,法护匠心”三下乡实践团队以“非遗保护,法治同行”为主题,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守护之旅。他们将法律知识融入非遗探访,聚焦竹艺瑰宝面临的知识产权困境,为古老技艺的传承注入青春力量。

明德竹扇:直面侵权之痛,共筑品牌防线

在明德竹扇展览馆,团队成员被陈列的精美竹扇深深吸引,更在非遗传承人细致的讲解中,见证了从选竹到成扇的匠心雕琢。在这里,成员们亲眼目睹了竹扇那精妙绝伦的制作流程,薄如蝉翼的扇面覆上,刷浆、绷紧、熨烫,动作行云流水,每一道工序都无声诉说着竹扇背后的厚重匠心。

然而,这份传承正面临严峻挑战——负责人指出,市场上屡屡出现仿冒明德竹扇工艺与品牌的劣质产品,严重损害了品牌声誉和传承人的合法权益。团队师生与负责人深入交流,剖析假冒伪劣背后的法律漏洞,探讨如何运用商标法、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武器,为非遗品牌构筑坚实的法律“防火墙”。

唐氏竹编:指尖触摸技艺,探寻维权之道

走进唐氏竹编展览馆,竹篾在老师傅手中翻飞,化作一件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。学生们跃跃欲试,在师傅指导下亲身体验了看似简单实则极需功力的“削篾”环节。一根竹篾的厚薄均匀,凝聚着数十年功力。

交流中,团队了解到竹编技艺同样饱受侵权之苦——独特设计被随意抄袭,工艺秘密难以有效保护。成员们结合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》和《著作权法》,与传承人共同探讨维权取证难点与应对策略,为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寻找可行路径。

街头普法:法律走进巷陌,村民接力守护

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践。团队走进东亭乡的田间地头、村舍院落,为这里的乡亲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普法活动,将专业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村民听得懂、用得上的“乡土语言”。他们围绕村民关心的继承、赡养、民间借贷等问题耐心解答,更着重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知识。

“原来仿冒别人家的扇子、偷学别人手艺去卖钱,不只是不厚道,更是犯法的!”一位村民恍然大悟。团队强调,保护身边的非遗文化,警惕并抵制侵权仿冒行为,每一位村民都能成为非遗保护的积极参与者与坚定守护者。

本次实践活动,安农大学子不仅深入感知了竹扇、竹编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湛技艺,更敏锐地捕捉到其在现代市场环境中遭遇的知识产权保护困境。他们用脚步丈量乡村,用专业连接古今,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在非遗传承的土壤之中。

团队成员深有感触:“法律不应只在书本上,更要成为守护千年技艺的利器。让传承人安心创作,让仿冒者不敢伸手,让村民懂得守护,这才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未来!”以法护遗,以文兴乡,青春的智慧与担当,正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注入澎湃动力。

(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“链守竹脉,法护匠心”三下乡普法实践团队)

文案:杨静涵、李云峰

声明:本文内容转载自:商广网,原标题《非遗普法:青春护传承,安农大在行动》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,请与邮箱:KCMEDIA@ALIYUN.COM联系,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。